阳西检察网 阳西县人民检察院
当前位置:首页>> 检察风采 >> 检察文化
读《习近平讲故事》有感
2018-03-27    文章来源: 阳西县检察院外网
字体: [ ]

读《习近平讲故事》有感

时间:2018-03-02  作者:邓礼进  新闻来源:阳光检务网

     还记得孩提时,父母长者都或多或少讲过故事给自己听,而自己能记住的如今想来大多是有头无尾、数已寥寥。如今为人父母,儿子也总会缠着我讲故事,自己也就自觉不自觉的从网上、书中找一些儿童类的故事讲给他听,虽不知他能听进多少,但自己慢慢的养成了一个找故事、听故事、讲故事的习惯,在购买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的时候,接触到了《习近平讲故事》这本书。 

 该书是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、人民日报评论部编撰、经人民出版社出版,收录了109则故事,配以故事“延伸阅读”,以丰富的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,阅后感触良多,尤其是在结合本身职业实际方面、深刻体悟到修身为人、从业履职之道。 

 有哲人说,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,谁就会拥有话语权。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善讲故事,而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更是善于讲故事的大家,无论是撰文、开会、调研、出访,习总书记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,感染他人,无不体现着“中国智慧”和“中国力量”。正所谓“讲好故事,事半功倍”,作为年轻的检察官,在学会讲故事过程中,首先要学会听故事,把故事听明白,从故事中悟道,方能古为今鉴,人为我用。 

 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以廉政故事开篇,其中介绍了习总书记讲过 “四知拒金”的廉政故事: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杨震曾做过荆州刺史,后调任东莱太守,赴任途径昌邑时,昌邑县令王密为报杨震举荐之恩,深夜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,王密说,“暮夜无知者”。但杨震斥曰:“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。何谓无知?”王密遂“愧而出”。我们要心怀伯行“民之脂膏”的操守,以“三不欺”之策、“去民之患”,方能“民心所向”。 

 书中品格篇章,讲了关于谷文昌“潜绩”的故事。谷文昌是河南林县人,在担任福建东山县工作14年期间,以“不治服风沙,就让风沙把我埋掉”的胆魄,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余载,遍植木麻黄,筑起绿色长城。时下的东山,绿树环抱、花田掩映,已然一个美丽富饶的生态岛;当初的“潜绩”如今成了最大的“显绩”。东山县人民为了纪念谷文昌,“先祭谷公,后祭祖宗”相沿成习。我们要以“半条棉被”的初心,“为政先修身”,充满“信仰的力量”,“把泪焦桐成雨”,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 

 “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”,在励志篇章告诉我们“治学三境界”。国学大师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里有段话,他说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。‘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,此第一境也。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’,此第二境也。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’,此第三境也。”我们要以“30里借书”的热情、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的态度、“学而有思”的追求,“像牛一样劳动”,践行“寻乌调查”的精神,“跟上时代”,求得“英雄出少年”。 

 在治理故事篇章讲述了“以实则治,以文则不治”;告诫我们不要“争戴‘贫困帽’”,要以“柳青蹲点皇甫村”的务实与坚持,以“天子守国门”的担当,以“木桶理论”、“地瓜理论”,“造好‘两座山’”。 

 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,作为检察官更是监督权的执行者,应当“三命而俯”,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权力观、地位观、利益观,谨守慎权、慎行、慎独、慎微的为官之道,“常思贪欲之害、常弃非分之想、常怀律己之心、常修从政之德”,以 “天无私覆、地无私载、日月无私照”的三无私精神秉持公平正义,坚持实事求是,量力而行,重实际、办实事、求实效,关心群众疾苦,解决实际问题,把人民满意不满意、高兴不高兴、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做一个忠党爱国、勤廉为民、学而上进,敢于担当、善于务实的新时代检察官,通过把好证据关、程序关、法律适用关,办好每宗案件,让人民群众在每宗案件中感受到新时代公平正义的温暖阳光,让每一个“潜绩”变成最大的“显绩”。